仰望星空最特殊那顆星:2033穿越星際,在火星自由生長

仰望星空最特殊那顆星:2033穿越星際,在火星自由生長

星辰不是目的,而是高度。

1

1877年9月的一個夜晚,一輪圓月爬上米蘭大教堂的尖頂。月亮下方,還有顆小一些的星,發著熒熒紅光。

米蘭午夜深藍,流浪詩人把酒吟唱,歌聲綿延至離教堂不遠的布雷拉天文台。

42歲的喬凡尼·斯基亞帕雷利,在圖紙上標記最後一道暗紋。

那是一張火星地圖,亮處是陸地,暗處為水體。

斯基亞帕雷利將暗紋縱橫的地理現象命名為canali,義大利語的「槽溝」。譯文傳到後世,變成了「運河」。

人們堅信,有河流的地方一定有文明。

1894年夏日,又一次火星大沖,太陽、地球、火星連成一線。

年輕的美國富豪珀西瓦爾·洛厄爾,也是火星運河的信徒。他在亞利桑那州建了座天文台,只為親眼目睹火星上的溝壑和文明。

十多年來他一直伏案繪圖,畫下五百多條運河,河流交匯處的綠洲,以及隨季節枯榮的莊稼。

八月,英國《自然》雜誌上登載了一則報道:火星的向陽面閃過一道亮光。於是全世界開始浮想,火星究竟是什麼樣子?

赫伯特·喬治·威爾斯,當時還是倫敦大學生物系的學生,師從赫胥黎。他沒想到,那道亮光即將改變他的人生。

三年後,他的小說轟動全國。他在《星際戰爭》的第一章寫道:「我總覺得那道強光來自火星人鑄造的巨輪。」

小說里,火星人駕著球狀飛行器入侵地球。他們頂著怪異的章魚腦袋,手持激光槍,所到之處,都長出紅色的植物。

四十年後,歐洲陰雲不散,戰爭和屠殺在全球蔓延,但侵略者不是火星人。

直到1938年萬聖節前夕,美國的一檔廣播劇《火星人入侵》,讓恐懼真實上演。

當晚,百萬聽眾開著收音機,節目中突然插播一則新聞緊急:芝加哥詹寧斯山天文台觀測到火星爆炸的現象,一塊天體正向新澤西州撞擊!

播音員開始惶恐,但依然在播報天體墜落的混亂現場,背景是此起彼伏的尖叫和爆裂聲。

兩個發光體從墜落物里探出,眼睛黑亮……當地警員還沒走到跟前,就被火星生物噴射的火焰燒死……

新澤西失聯,紐約亂作一團,高速緊封,火光漫天。收音機隨後傳來內政部長和羅斯福的聲音,他們乞求上帝保佑美國。

寂靜了幾秒之後,廣播員恢復了平靜:剛才您收聽的廣播劇改編自威爾斯的《星際大戰》。

然而此時,聽眾早已嚇得四處逃竄。許多人一邊撥打求救電話,一邊準備駛離家園。

2

赤紅的火星,像一隻憤怒之眼,時而懸在地球上空,凝視著人類對未知的恐懼。

古埃及人稱它「紅色之星」,古巴比倫人叫它「死亡之星」,古希臘人用戰神馬爾斯為它命名,古代中國則以「熒惑」指代。

古人忌諱「熒惑守心」,意思是火星在星宿內滯留,那往往是不祥之兆。

這些誤會直到航天時代才被解開。

60年代初,蘇聯連發5次火星探測器,可惜全部失敗,不是未抵軌道,就是在近軌處失聯。

1964年11月,在美國宇航局的水手3號失敗後,水手4號修正了燃料推進器,終於成功躍入觀測軌道。

它向世界傳來第一批火星表面的黑白照片:隕石坑和環形山暴露在稀薄大氣中,一片死寂。那些所謂的河道,不過是裂谷。

水手4號發現,火星表面的氣溫低至零下100攝氏度,而且沒有測出磁場。

後來的幾次探測讓火星的面目更加清晰,她的朱紗不過是風暴捲起的赤鐵礦土。1976年海盜一號著陸後,鏟起土樣分析,也沒有找到有機物,探測陷入困局。

人們對火星文明的想像就此破碎,沒想到紅色竟是如此冰冷。

登月那年,看完《2001太空漫遊》的搖滾歌手大衛·鮑伊創作了《太空怪談》。歌曲最後飛船失控,宇航員漂在太空中,感嘆地球的蔚藍。

有人說,這首歌唱出嬉皮時代的頹廢,和平運動者躺在地球搖籃里,什麼也不用做。

火星任務也在那個年代放緩了腳步。

多虧1996年全新的安全氣囊著陸技術才讓探測計劃重見希望。那一年冬天,火星探路者號載著人類第一部火星車,從基地出發。

飛行七個月後,探路者準備著陸。

由於火星大氣濃度只有地球的1%,即便用大型降落傘也很難產生足夠的阻力,這也是火星著陸的最大痛點。

但這一次,外圍的安全氣囊保護著火星車免受撞擊。在彈跳停止後,氣囊自動打開,火星車緩緩開出。

6000萬公里外,剛剛接上互聯網的地球人正一點一點下載漫遊車發來的照片,不過幾小時,點擊量就超過一億次。

2003年,勇氣號和機遇號這對雙胞胎先後發出,以相同方式著陸。

它們的名字是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個9歲女孩索菲取的。索菲曾在孤兒院生活,她常常仰望夜空,夢想自己飛向星星。

2010年,奧巴馬宣布,美國計劃在2030年將把人類送入火星軌道探測。

一年後,耗資25億美元的好奇號探測器整裝待發。

好奇號的降落使用了一架天空起重機。比起安全氣囊,帶有燃料助推的起重機可以更加精準地投放漫遊車。

更加驚喜的是,好奇號在火星土壤中測出1.5-3%的水分,並在部分岩石中發現了有機物。好奇號至今仍在工作,在採集土樣和岩芯的時候,頻頻向地球傳來自拍照。

漫遊車就是火星文明的拓荒者,它為人類登陸火星的夢想裹好了氣囊。也許,它腳下的真相併不冷漠。

3

2018年2月7日,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,這裡被稱為人類通往太空的大門。

一輛輛履帶式運輸車駛過巨大的球形液氧貯存罐,停靠在39A發射台。

馬斯克在屏幕前觀看獵鷹重型火箭發射。火箭里,是他自己的一輛櫻桃紅色特斯拉跑車。

特斯拉車裡坐著一個模擬宇航員,手邊是《銀河系漫遊指南》,車裡循環播放著大衛·鮑伊1969年的歌。

不出意外,歌聲將和跑車一起,繞行火星十億年。

2020年5月31日,依然是39A發射台,火焰劃破長空,載人龍飛船成功發射,兩位NASA宇航員將在未來幾月執行空間站任務。

這座39A發射台由NASA租給SpaceX,租期20年。

馬斯克說,這座發射台是人類通往火星的大門。然而邁進門檻的這一步,我們已經走了半世紀。

2033年,沖日再次來臨,假設人類飛往火星。

在小說《火星救援》和紀錄片《火星時代》里,人類登上火星之前,需要提前發射多次無人飛行任務,將物資定點投放。

漫長的飛行會讓宇航員受到強於地球200倍的輻射,他們的身體也將流失10%的鈣質。

和魯濱遜一樣,《火星救援》的主人公馬克遭遇風暴被困荒地四年。他在火星自己造水,甚至種起了土豆,但任何一個偶然都足以讓他葬身紅色星球。

太空魯濱遜的故事讓人聯想起文明開始的樣子,在絕境中拯救自己,改變環境,生存下來。

如喬治·華盛頓說,自由一旦紮根,就會像植物一樣生長。文明也一樣。

但這註定是一條艱難的路。

就在我們腳下,依然是被病毒和怒火點燃的時空。

疫情尚未平息,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發全球的喧嘩。在同一片大地上,有人呼籲和平,有人趁亂作惡。

火光之中,仰望星空顯得珍貴且奢侈。

就在今天,宇航員Hurley從空間站傳來一張照片。從龍飛船的舷窗俯瞰地球,依然那樣澄澈。

就像從未經歷傷痛。

原來,星辰不是目的,而是高度。